案例1
涛涛是个漂亮的小男孩,涛涛喜欢爸爸和妈妈陪自已玩,但是妈妈发现:涛涛不喜欢洗头液在手里的感觉,不喜欢洗头,更不喜欢理发。小朋友都喜欢玩沙子,涛涛不允许沙子粘在手上,否则就一副很难受的样子。他更不愿意别人拉他的手,尤其是妈妈以外的人。一天,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他哭了许久,被老师呵斥,从此以后拒绝去幼儿园。原因是午睡时换了新床单,孩子感觉很难受。
案例2
妈妈说:童童2岁的时候被鞭炮吓到了,从此童童听到大的声音就很恐惧。不仅害怕鞭炮的声音,还害怕麦当劳的音乐声、幼儿园联欢会上放出的音乐以及旱冰场、马戏团表演时的声音。
对上面涛涛和童童的个案,不应首先强调他们和小朋友的互动,而是应该帮助他们消除或者改善感觉的异常。听觉敏感的孤独症儿童当接触声音嘈杂的环境会感觉不安,甚至难以忍受,因为他们听到的效果和常人不同。而触觉敏感的孤独症儿童,有的甚至拒绝拉妈妈的手,更何况他们进入小朋友聚集的游乐场,难免人挨人、人挤人,这种身体上的接触甚至可能是冲撞,是该子不能接受的。因此,对于这类孤独症儿童首先要做的是对声音和皮肤感觉进行脱敏。原理很简单,就是让他们逐渐适应。
案例3
上幼儿园不久,老师发现上音乐课时,浩浩就躲到一个角落里,一副惊恐不安的样子,怎么叫也不回来。后来,老师发现浩浩是对录音机里发出的声音紧张。于是,在每次放录音机以前,老师都事先告诉浩浩,然后把录音机放在离浩浩最远的地方,并且安排浩浩在教室外面听,把录音机的音量放得最小,浩浩远远地看着,露出不敢看还想看的样子。这样,经过一段时间,浩浩慢慢从教室外面走到教室里面。现在老师把开、关录音机的任务交给了浩浩,浩浩可得意了。因为对声音适应了,浩浩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开心地上音乐课了。
浩浩的例子在很多孤独症儿童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。这种表现可能来源于孩子听觉的异常。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。从成人孤独症患者的自述中,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,我们听到的不大的声音,在他们听来有可能会很刺耳,而我们觉得受不了的声音,他们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。除了听觉异常以外,也有可能源于他们的经历。如果他们曾经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,被突然发出的某种声音惊吓过,那么他们可能对发出声音的物体感觉恐惧。比如有的孩子正走到复印机旁,复印机突然轰鸣起来开始工作,以后他们一看到复印机就会捂住耳朵,远远地离开或者飞快地跑过。有的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对于声源缺乏认知所致,待他们了解后,就不紧张了。因此提前预知很重要,要让孩子有心理准备。
但是生活中不是每种声音都是可以预知的,这就要求成人面对孩子的紧张一定要冷静处理,泰然处之,以成人的态度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﹣﹣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声音,根本不需要紧张。不过,不论是对声源缺乏认知还是听觉敏感,都需要给孩子逐步适应与了解的过程。因此,在这一阶段,孩子的主要任务是脱敏,通过脱敏建立不拒绝别人、不拒绝环境的行为,从而排除与人交往的感觉障碍。